关注风云之声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是什么让大家内心的科学精神不能成长和释放出来?

视频链接:

抖音视频:

https://v.douyin.com/eYmvvdS/

本视频发布于2021年3月12日,点赞量1.1万

精彩呈现:

 

是什么让大家内心的科学精神不能成长和释放出来?

 

最近,我的朋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包云岗博士在一个会议上做了一个发言(https://zhuanlan.zhihu.com/p/338058372),值得大家深思: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包云岗博士

 

我们团队有一位很出色的年轻人……可以说,他是我见过的少数几个既有成果,又有思想,还有崇高追求的年轻科学家之一。

 

然而,这么有追求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却因为今年阿里青橙奖落选而显得特别失落。其实能从数百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进入最后20人名单,参加现场答辩,已经非常出色了。为了缓解他的失落情绪,我和他长谈了几个小时。那几个小时让我觉得他和以前好像判若两人,似乎一下子变得“功利”了。为什么会这样?在耐心开导后,他才透露一个重要信息:还有一个多月他就要结婚了,忽然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负担和责任——眼下的房子、未来的孩子。青橙奖的一百万奖金,对他来说,能为即将组成的新家庭提供了一份很宝贵的经济支援。

当了解了这些内情,顿时我内心五味杂全。他依然还是那位热爱科研的年轻人,只是他多了一个角色:一位充满家庭责任感的丈夫。我看到了一位充满理想与情怀的青年科学家在面对现实生活时不得不做出人生妥协,猛然感到一阵内疚和纠结。我自己对各种帽子、奖励比较看开,并不是特别在乎,更希望把事情做好。但不可否认,这是因为我也算是衣食无忧了——2006年买的房,孩子也上了不错的小学。但最近也开始面临孩子小升初的压力,家里经常因为孩子上学而发愁,这多少也让我在工作时多一份担虑。那么团队中的年轻人呢?尤其是那些还没买房,或将要生孩子的年轻人。他们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我能体会到他们的焦虑。
这让我想起听到的一个小故事。北大杨芙清院士曾对团队里的年轻人说:“你们专心做好科研,职称的事、生活的事交给我就行。”作为团队领导,我其实一直想各种办法去激励团队,哪怕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也是在所不辞。去年的CCF-IEEE CS青年科学家奖获得8万元奖金,我拿出了6万买了一批当时最好的华为5G手机,与开源芯片团队一起共享这份荣誉。但是,我觉得自己还是没能做到杨院士所说的!这是我内疚的根源。

 

北大杨芙清院士

在问卷调查时,志鹏说不能要求每个科研人员都是圣人。我很是认同。如果指望科研人员自身都成为圣人来改变当下的科研环境,来塑造高尚的科学精神,也许这本身也是一件违背人性本源与社会发展规律的事。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圣人终究只是极少数。

 

在我看来,能释放科学精神的环境,它不一定用金钱就能堆砌出来,但一定是能让科学家在衣食住行、子女上学等诸多琐事上无后顾之忧。我们现在经常提“两弹一星”精神,其实那时的科学家在这些琐事上也是有保障的。反观今天,只能靠校长、院长、所长甚至科研人员自己各显神通来解决这些后勤问题。

国家很重视科学精神,科技部、教育部出台了很多的举措,但仅仅这几个部门在推动还是不够。民政部、住建部、财政部也应一起参与制定配套措施,切实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尤其是40岁以下的年轻科研人员。

扩展阅读

 

如果国家不存在了,个人的钱有什么用?| 科技袁人

钱学森弹道是个啥?| 科技袁人

钱学森对美国航天的贡献,他们至今没忘 | 周炳红

钱学森的11项科学预见,我们实现了多少?| 袁岚峰

枪式和内爆式茶叶蛋,客官你选哪个?| 科技袁人

背景简介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科技袁人”节目主讲人,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入选“典赞·2018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微博@中科大胡不归,知乎@袁岚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责任编辑孙远

分类: 转载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